令人唏嘘变迁!大庆火车站,从昔日人潮汹涌到今朝空荡如野,共同回顾萨尔图火车站的辉煌岁

大庆 更新于:2025-07-14 07:04
  • 我了个擦丫
    令人唏嘘!大庆火车站:从人潮汹涌到几乎空无一人!

    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下萨尔图火车站(今大庆站)的百年兴衰:

    一、初创与沉寂期(1902–1959年)

    1902年:沙俄在修建中东铁路时,设立了萨尔图站。1903年7月正式运营,为五等小站,仅有4条线路和14名员工,日均仅2对慢车停靠,周边为无垠的草原牧场。

    1911–1945年:历经中国接管、日军侵占(1931年升四等站,设备日式化)、抗日救亡运动。1946年,萨尔图站由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后回归中国管理。

    1950年代:萨尔图站客流量持续低迷,仍然只是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线上一个籍籍无名的边缘驿站。

    二、石油会战鼎盛期(1960–1980年代末)

    1960年2–5月:著名的大庆石油大会战启动,萨尔图站骤然成为国家命运的枢纽!在3个月内接待了3万多名会战大军,装卸钻井设备40余万吨。铁人王进喜率队,在站台上通过“人拉肩扛”的方式卸下钻机。那撼天动地的场景,铸就了永不磨灭的油田精神丰碑,也点燃了这座车站最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    1960年6月1日:历史性的一刻!第一列载满原油的列车在暴雨初歇的清晨发车,由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剪彩,标志着大庆油田正式开始向全国各地输送工业血液。

    1960年:由四等站奇迹般地一跃升为二等站,职工从14人暴增至174人。汹涌的人潮、长长的油龙和轰鸣的设备,彻底改写了小站的基因。

    1977年:萨尔图站更名为大庆站;1985年晋升一等站;1986年5400新站舍启用,配3台7线,日均客流汹涌如潮,超3万人次,火车站前繁华的商业中心也由此应运而生,成为大庆当之无愧的心脏地带。那时的喧嚣与荣光,是它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。

    三、转型过渡期(1990–2014年)

    1990–2010年:大庆站的客运量虽已不复当年盛景,并开始缓慢下滑,但仍是普速铁路的重要节点。各种设施已逐渐老化,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维修。车站鼎沸的人声渐次稀落,附近繁华的商业中心也开始悄然褪色。

    2012年春节:在返程高峰,单日客流量仅为8401人,竟低于平日水平,这份反常的冷清史上罕见,敲响了第一声清晰的警钟。

    2014年:时代的巨轮开始无情转向。哈齐高铁规划确定,大庆西站(原让湖路站)与东站(原龙凤站)被定位为高铁枢纽,大庆站因“中部城区衰落”和“油田限制开发”等因素,被残酷地排除在代表未来的高速网络之外。曾经的城市心脏,在新的版图上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。

    四、客运功能终结(2015年至今)

    2015年:大庆西站、东站投用,哈齐高铁开通,大庆站的普速车次如遭腰斩般被削减70%,仅保留少数慢车。同年,哈局投资4000万元改造车站,无奈转向货运为主(集装箱、专用线整车业务)。但巨资改造,难掩客运功能的急剧萎缩,这更像是一次悲壮的转型尝试。

    2018年:国庆期间,大庆东站发送旅客3.36万人次,而大庆站日均客流已不足鼎盛期的1/10,东站的喧嚣更加鲜明地映衬出大庆站的落寞。

    2023年:大庆至宾县等公路客运线路因客流不足而永久停运,跨市客流彻底归零。自此,最后几条连接外界的血脉,也就此断绝。

    2025年3月:长途客运中心东迁至萨尔图站东侧,彻底剥离其长途功能,日均客流萎缩至令人心酸的<3000人次,仅仅靠着零星的短途通勤在勉强支撑。

    当2025年最后一班长途汽车驶离站前广场,绿皮车在空荡的站台喘歇着停靠时,这座车站彻底褪去运输使命。曾经吞吐四方、支撑国家建设的枢纽,如今悄然寂寥地蜷缩在了历史的角落。

    尾声:现实的苍凉图景

    前几天的一个上午,去车站实地探访了一番,眼前的景象比冰冷的数字更令人震撼:

    大庆火车站的站前广场空旷得令人心悸,几乎空无一人,昔日摩肩接踵、人声鼎沸的场景恍如隔世。

    售票厅内,空空荡荡,只看到两名乘客在买票,还有两个人在里面百无聊赖地乘凉。曾经排满一条条长龙的窗口,如今竟成了纳凉的去处。

    候车厅内,同样空空荡荡,只看到一名乘务人员和一名乘客。宽敞空旷的大厅里,这一对一的身影,构成了一幅极具反差象征意义的画面——曾经承载三万会战大军、日夜喧嚣不息的空间,如今只剩下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相互孤独的守候。

    站台上,仿佛还能听到1960年油龙启程时的汽笛在空中久久回荡,而现实的回音,却只剩下了透骨的凉风穿过空荡荡的廊柱所发出的阵阵呜咽。

    曾经繁华无限的萨尔图火车站(大庆站),你还记得它吗?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