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若642
大庆:一座靠移民堆起来的城市!你老家哪的?是哪类移民?
大庆是座标准的移民城市,从清末到现在,大庆的人就从没停止过流动。现在的大庆人,往上数几代,包括你的父母和祖辈,甚至可能你自己,大概率都不是本地土著,很可能是通过下面的某种方式移民到大庆的。
从清末到民国时,就有不少山东人、河北人沿着闯关东的路线到大庆附近来拓荒,有三次较大的移民潮:1894年甲午战争后流民激增,1904年蒙荒开放,吸引来2万多垦户,1911年辛亥革命后更多人涌入,这部分人主要聚居在大同区、肇州县一带。
清末蒙荒开放后,内蒙古通辽的部分牧民因草场划分而迁入杜蒙,到1949年时,杜蒙县的蒙古族人口约1.2万,占总人口的18%。1920年代中东铁路开通,一些河北沧州、山东德州的回族商人,来到萨尔图附近开皮毛店、清真餐馆等,1945年时有800人左右。
1960年代石油大会战时,全国各地来的人可不少。玉门油田3.2万人整建制搬来,克拉玛依1.8万钻井工、四川油田1.2万地质师跟上,沈阳军区为主的3万退伍兵、3000名转业军官转业到地方,到了1982年,石油系统职工和随迁的家属累计达21万,占人口增长的83%。
同期,国家还从清华、北京石油学院、大连工学院等高校调配不少毕业生,来到大庆油田组成技术核心,80%的关键岗位是本科生,主要搞油田地质勘探和炼化设计。
1965年起,沈阳鼓风机厂、哈尔滨锅炉厂抽调技术团队支援大庆,累计迁入8000名工人及家属,帮助组建油田机械厂、输油管道工程处,主导抽油机、输油管生产。
1968年,接收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哈尔滨等地3.2万名知青,上海1.2万,主要在银浪牧场、东风牧场,1978年大返城时,有1.1万人选择继续留在大庆。
军转干部也不少,1975年三线建设调整时,2100名军队工程技术干部转业到油田基建,主导杏树岗输油管道建设。1985年时,1800名营级干部转业到大庆地方,家属4500人随迁,多从事教育、医疗工作。
改革开放后更热闹,在油田配套市场化后,不少河北沧州、山东潍坊等地方搞管道焊接、石油机械销售的群体和家属移民大庆,2012年的时候就有大约5.2万人,主要聚居龙凤区石化园区周边。
不少省内其他地市的人,特别是绥化、齐齐哈尔,有不少人迁入大庆,主要从事建筑和餐饮,这部分群体在2012年占省内移民的62%。外省的比如吉林松原、辽宁盘锦,也有不少石油技工跳槽来大庆。
高校毕业生和技术移民也是一大主力。本地高校八一农垦大学、大庆师范学院、哈医大大庆校区的毕业生年均留庆率25-35%。东北石油大学平均每年也能向油田和地方企业输送超过2000名专业生。2023年“拥抱新市民”政策引进全国100多所高校490名应届生,48%是硕博。
教育陪读移民也渐渐成了气候。大庆实验中学、铁人中学等名校,吸引了不少外地陪读家庭,2020年实验中学外地学生占55%,38%的家长在大庆购房定居。
大庆还有不少季节性“候鸟”移民,每到春耕和秋收时,会有3到5万名从内蒙古通辽、赤峰来的工人,涌入大同和肇州,主要从事收割、基建。
经过100多年的移民和流入流出,大庆现在的人口啥样了?2024年,大庆常住人口为266.3万,比2010年减少28.7万。60岁以上占21.09%,18-34岁仅占18.5%。青年外流突出,2023年本地高校留庆率32%(八一农大28%、大庆师范35%、哈医大大庆校区41%),高端岗位少,留不住人。
从闯关东到石油大会战,从高校毕业生到陪读家长,无论是已经在大庆定居的人,还是在大庆学习、工作和生活过又离开大庆的本地人和外地人,大庆的故事始终离不开“移民”俩字儿,我就是毕业后来到大庆并留在大庆的,你是什么情况?你家是哪类移民?老家是哪里的?来评论区下方聊聊
#大庆# #移民# #大庆城市# #东北人口迁移#
